當前位置:首頁 >新聞中心 >市場動態


核糖核苷酸滲入線粒體DNA驅動炎癥反應——揭示核苷酸代謝失衡引發年齡相關性炎癥的新機制


  市場動態     |      2025-09-26
摘要:本研究揭示了核苷酸代謝失衡導致核糖核苷酸誤摻入線粒體DNA,引發mtDNA片段釋放至胞質。
代謝紊亂與炎癥反應密切相關,但核苷酸缺乏如何驅動線粒體DNA(mtDNA)依賴性炎癥的具體機制尚未明確。線粒體作為細胞能量工廠和信號樞紐,其功能異常會引發炎癥、細胞死亡和疾病。多種應激因素(如病原體感染、mtDNA包裝缺陷、嘧啶代謝障礙等)可導致mtDNA釋放到胞質,通過cGAS-STING-TBK1信號通路激活I型干擾素和干擾素刺激基因(ISGs)表達。這一反應雖有助于抗病原體防御,但過度激活會促進自身免疫病、炎癥性疾病及衰老進程。
近期研究表明,線粒體蛋白酶YME1L通過重塑線粒體蛋白質組響應營養應激,支持回補反應和嘧啶代謝,對某些實體瘤生長和成體神經干細胞維持至關重要。YME1L缺失或化療藥物抑制胞質嘧啶合成會引發核苷酸失衡,導致mtDNA釋放和炎癥。然而,核苷酸失衡或其他線粒體應激源影響mtDNA并導致其釋放的具體機制仍不清楚。
核糖核苷酸摻入線粒體DNA驅動炎癥反應
 圖1 核糖核苷酸摻入線粒體DNA驅動炎癥反應
本研究團隊發現,缺乏線粒體核酸酶MGME1的小鼠(Mgme1-/-)在約1歲時出現腎臟炎癥并過早死于腎衰竭。為探究線粒體依賴性先天免疫信號是否參與該表型,研究人員監測了不同年齡野生型(WT)和Mgme1-/-小鼠腎臟中ISGs的mRNA水平。結果顯示,隨著衰老進程,Mgme1-/-小鼠ISG表達逐漸誘導,70周齡時達到最高。該反應具有組織特異性,在55周齡Mgme1-/-小鼠的脾臟、心臟、肝臟或腦組織中未觀察到類似現象。
通過分離55周齡小鼠腎臟線粒體和胞質組分,并采用針對mtDNA控制區、大弧和小弧的特異性探針進行數字PCR(dPCR)分析,發現Mgme1-/-腎臟胞質中存在mtDNA,且這些片段主要富集于重鏈復制起點(OH)附近區域。肝臟胞質中也可檢測到mtDNA片段,但水平較低,與肝臟缺乏炎癥的現象一致。這可能是因為3'修復核酸酶1(TREX1)等胞質DNA清除機制在低水平mtDNA釋放時足以預防天然免疫反應激活。
為驗證胞質mtDNA片段是否通過cGAS-STING-TBK1信號通路觸發炎癥反應,研究人員將Mgme1-/-小鼠與攜帶功能缺失突變Sting1mut/mut(編碼STING)的小鼠雜交,獲得雙敲除(DKO)小鼠。55周齡Mgme1-/-小鼠腎臟中強烈的ISG反應在STING缺失后顯著減弱,表明STING在體內炎癥反應中起關鍵作用。組織學分析顯示,STING消融改善了Mgme1-/-小鼠的腎臟表型,包括腎小球硬化、蛋白管型形成及B220+和CD3+T細胞的腎周浸潤。
在細胞模型中,Mgme1-/-原代小鼠胚胎成纖維細胞(MEFs)表現出顯著ISG反應,STING1缺失后該反應被強烈抑制。消耗cGAS或STING,或用BX795抑制TBK1,可抑制永生化Mgme1-/-細胞中ISG表達,而RNA傳感器的缺失無此效應。此外,基礎條件下主要位于核內的cGAS在Mgme1-/-細胞胞質中積累。數字液滴PCR(ddPCR)和細胞分餾實驗檢測到Mgme1-/- MEFs胞質mtDNA水平增加,免疫熒光顯微鏡顯示胞質DNA焦點數量和細胞比例升高。用鏈終止核苷酸類似物2',3'-雙脫氧胞苷(ddC)消耗mtDNA后,MGME1缺失或Mgme1缺陷細胞中的天然免疫信號被抑制。這些實驗證明MGME1缺失導致mtDNA釋放到胞質,激活cGAS-STING-TBK1信號和ISGs表達。
由于MGME1作為線粒體復制核酸酶的功能,研究人員推測受損的mtDNA復制可能觸發mtDNA依賴性免疫反應。但與其他mtDNA復制酶(如Polrmt、Rnasch1)缺失不同,Mgme1-/-細胞中ISG反應依然存在。相反,消耗解旋酶Twinkle或Ssbp1可抑制Mgme1-/-細胞中的ISG反應,表明持續的mtDNA合成是觸發mtDNA釋放所必需的。
對Mgme1-/-小鼠腎臟mtDNA進行測序,發現隨距離OH增加,序列覆蓋率下降,與之前腦和心臟組織中的復制停滯表型一致。深度測序分析提示Mgme1-/-腎臟中從OH起始的mtDNA復制事件增多,這可能解釋mtDNA依賴性炎癥的組織特異性。增加的復制起始可能導致脫氧核苷酸池耗竭,引起細胞核苷酸失衡和mtDNA依賴性天然免疫信號傳導。
通過液相色譜-質譜(LC-MS)分析Mgme1-/-細胞核苷酸水平,發現脫氧核糖核苷酸三磷酸(dNTPs)降低,核糖核苷酸單磷酸(rNMPs)顯著增加。消耗SAMHD1(一種脫氧核苷酸三磷酸三磷酸水解酶)可恢復dNTP水平并抑制ISG反應。消耗線粒體嘧啶核苷酸載體SLC25A33(支持mtDNA復制的嘧啶核苷酸線粒體攝取載體)也可降低Mgme1-/-細胞中的ISG表達。這些結果表明,核苷酸代謝紊亂 combined with altered mtDNA replication triggers mtDNA release and cGAS-STING-TBK1 signalling in Mgme1-/- cells.
Mgme1?/?小鼠的遲發性腎炎
圖2 Mgme1?/?小鼠的遲發性腎炎
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,Mgme1-/-細胞中核糖核苷酸三磷酸(rNTP)與dNTP的比率升高。YME1L缺失和用5-氟尿嘧啶(5-FU)抑制胞質胸苷酸合酶(均已知可觸發mtDNA依賴性天然免疫信號)也增加rNTP/dNTP比率。真核細胞中rNTP相對于dNTP過量存在,盡管復制聚合酶對dNTP高度選擇,但rNTP的錯誤摻入可能挑戰DNA復制,導致DNA鏈斷裂、基因組不穩定和自身免疫疾病。核糖核苷酸切除修復(涉及RNase H2)限制了核DNA中的rNMP含量,但線粒體中缺乏清除核糖核苷酸的機制,使mtDNA易受rNTP摻入影響。
通過水解末端測序(HydEn-seq)和堿性凝膠電泳分析,直接定量了WT和Yme1l-/-細胞mtDNA中的rNMP含量。結果顯示Yme1l-/-細胞重鏈中鳥嘌呤核糖核苷酸相對增加。堿性條件下,Yme1l-/-細胞mtDNA顯示不同的降解模式和更短DNA片段形成,表明對堿性的敏感性增加,提示rNTP摻入增多。Mgme1-/-細胞中也觀察到類似現象,重鏈中鳥嘌呤核糖核苷酸水平顯著更高,輕鏈中胞苷核糖核苷酸插入增加,兩條鏈中腺苷核糖核苷酸摻入減少。55周齡Mgme1-/-小鼠腎臟mtDNA對堿性和RNase H2處理敏感性增加,表明體內mtDNA rNMP含量升高。
在細胞衰老模型中,研究人員用羥基脲(HU)(胞質核糖核苷酸還原酶(RNR)的有效抑制劑)處理WT細胞,也觀察到mtDNA rNMP含量增加。RNR由兩個非同源亞基RRM1和RRM2組成,RRM2表達呈細胞周期依賴性,在細胞周期停滯的衰老細胞中停止,導致dNTP水平降低。由于mtDNA釋放有助于衰老細胞的促炎SASP,且mtDNA復制與細胞周期無關,研究人員推測改變的rNTP/dNTP比率和增加的rNTP摻入mtDNA可能觸發衰老細胞中的mtDNA釋放和SASP。
通過電離輻射(IR)或治療誘導衰老(TIS)處理人肺IMR90成纖維細胞,研究人員證實衰老狀態的建立(通過SA-β-gal活性和衰老相關蛋白標志物變化驗證)。代謝組學分析顯示IR或TIS后rNTP/dNTP比率增加。堿性凝膠電泳分析顯示IR處理后衰老細胞mtDNA對堿性和RNase H2處理敏感性增加,表明這些細胞mtDNA的rNMP含量更高。在地西他濱或多柔比星處理的衰老IMR90成纖維細胞及照射后的腎近端小管上皮細胞中也觀察到類似現象。
為驗證mtDNA rNMP含量增加是否影響mtDNA釋放和SASP,研究人員用脫氧核糖核苷補充衰老細胞。脫氧核糖核苷補充不影響衰老狀態本身,但顯著減少胞質mtDNA和mtDNA對堿及RNase H2處理的敏感性,表明rNMP含量降低。dNTP補充衰老細胞后,rNTP摻入減少,炎癥性SASP基因表達被抑制。這表明SASP基因表達依賴于衰老細胞mtDNA中rNTP摻入的增加。
在自然衰老過程中,研究人員對老年小鼠腎臟、肝臟、心臟和脾臟進行代謝組學分析,發現所有組織中rNTP/dNTP比率均增加,且對不同核苷酸有多樣化影響。從這些組織分離的mtDNA對堿性和RNase H2處理的敏感性較年輕小鼠增加,證明老年組織中rNTP摻入增加。
本研究使用的主要技術方法包括:基因敲除小鼠模型構建、細胞分餾和數字PCR(dPCR/ddPCR)檢測胞質mtDNA、RNA干擾技術、液相色譜-質譜(LC-MS)分析核苷酸水平、水解末端測序(HydEn-seq)檢測mtDNA中核糖核苷酸摻入、堿性凝膠電泳和Southern blot分析、體外復制 assays 使用重組蛋白、納米字符串(NanoString)技術分析ISG表達譜、免疫組化和免疫熒光分析。樣本來源包括:Mgme1-/-小鼠腎臟、肝臟等組織,原代和永生化MEF細胞,人肺成纖維細胞IMR90,以及衰老模型細胞。
本研究結論表明,核苷酸代謝失衡導致rNTP誤摻入mtDNA,引起mtDNA鏈斷裂和片段釋放,激活cGAS-STING依賴的炎癥反應和SASP。這不僅解釋了Mgme1-/-小鼠年齡依賴性腎炎癥的機制,也為線粒體疾病(如RRM2B突變引起的mtDNA耗竭綜合征)中的炎癥反應提供了分子基礎。老年組織中mtDNA rNMP含量增加進一步支持了mtDNA在自然衰老過程中促進炎癥反應的作用。這一發現對治療年齡相關炎癥性疾病、神經退行性疾病和癌癥具有深遠意義。
該研究由德國馬克斯·普朗克衰老生物學研究所、哥德堡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、劍橋大學MRC線粒體生物學單元、卡羅林斯卡醫學院醫學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系、弗萊堡大學醫學中心外科病理學研究所、科隆大學CECAD應激反應卓越集群等機構合作完成,發表于《Nature》期刊。
參考資料
[1] Ribonucleotide incorporation into mitochondrial DNA drives inflammation

 

摘要:本研究揭示了核苷酸代謝失衡導致核糖核苷酸誤摻入線粒體DNA,引發mtDNA片段釋放至胞質。
代謝紊亂與炎癥反應密切相關,但核苷酸缺乏如何驅動線粒體DNA(mtDNA)依賴性炎癥的具體機制尚未明確。線粒體作為細胞能量工廠和信號樞紐,其功能異常會引發炎癥、細胞死亡和疾病。多種應激因素(如病原體感染、mtDNA包裝缺陷、嘧啶代謝障礙等)可導致mtDNA釋放到胞質,通過cGAS-STING-TBK1信號通路激活I型干擾素和干擾素刺激基因(ISGs)表達。這一反應雖有助于抗病原體防御,但過度激活會促進自身免疫病、炎癥性疾病及衰老進程。
近期研究表明,線粒體蛋白酶YME1L通過重塑線粒體蛋白質組響應營養應激,支持回補反應和嘧啶代謝,對某些實體瘤生長和成體神經干細胞維持至關重要。YME1L缺失或化療藥物抑制胞質嘧啶合成會引發核苷酸失衡,導致mtDNA釋放和炎癥。然而,核苷酸失衡或其他線粒體應激源影響mtDNA并導致其釋放的具體機制仍不清楚。
核糖核苷酸摻入線粒體DNA驅動炎癥反應
 圖1 核糖核苷酸摻入線粒體DNA驅動炎癥反應
本研究團隊發現,缺乏線粒體核酸酶MGME1的小鼠(Mgme1-/-)在約1歲時出現腎臟炎癥并過早死于腎衰竭。為探究線粒體依賴性先天免疫信號是否參與該表型,研究人員監測了不同年齡野生型(WT)和Mgme1-/-小鼠腎臟中ISGs的mRNA水平。結果顯示,隨著衰老進程,Mgme1-/-小鼠ISG表達逐漸誘導,70周齡時達到最高。該反應具有組織特異性,在55周齡Mgme1-/-小鼠的脾臟、心臟、肝臟或腦組織中未觀察到類似現象。
通過分離55周齡小鼠腎臟線粒體和胞質組分,并采用針對mtDNA控制區、大弧和小弧的特異性探針進行數字PCR(dPCR)分析,發現Mgme1-/-腎臟胞質中存在mtDNA,且這些片段主要富集于重鏈復制起點(OH)附近區域。肝臟胞質中也可檢測到mtDNA片段,但水平較低,與肝臟缺乏炎癥的現象一致。這可能是因為3'修復核酸酶1(TREX1)等胞質DNA清除機制在低水平mtDNA釋放時足以預防天然免疫反應激活。
為驗證胞質mtDNA片段是否通過cGAS-STING-TBK1信號通路觸發炎癥反應,研究人員將Mgme1-/-小鼠與攜帶功能缺失突變Sting1mut/mut(編碼STING)的小鼠雜交,獲得雙敲除(DKO)小鼠。55周齡Mgme1-/-小鼠腎臟中強烈的ISG反應在STING缺失后顯著減弱,表明STING在體內炎癥反應中起關鍵作用。組織學分析顯示,STING消融改善了Mgme1-/-小鼠的腎臟表型,包括腎小球硬化、蛋白管型形成及B220+和CD3+T細胞的腎周浸潤。
在細胞模型中,Mgme1-/-原代小鼠胚胎成纖維細胞(MEFs)表現出顯著ISG反應,STING1缺失后該反應被強烈抑制。消耗cGAS或STING,或用BX795抑制TBK1,可抑制永生化Mgme1-/-細胞中ISG表達,而RNA傳感器的缺失無此效應。此外,基礎條件下主要位于核內的cGAS在Mgme1-/-細胞胞質中積累。數字液滴PCR(ddPCR)和細胞分餾實驗檢測到Mgme1-/- MEFs胞質mtDNA水平增加,免疫熒光顯微鏡顯示胞質DNA焦點數量和細胞比例升高。用鏈終止核苷酸類似物2',3'-雙脫氧胞苷(ddC)消耗mtDNA后,MGME1缺失或Mgme1缺陷細胞中的天然免疫信號被抑制。這些實驗證明MGME1缺失導致mtDNA釋放到胞質,激活cGAS-STING-TBK1信號和ISGs表達。
由于MGME1作為線粒體復制核酸酶的功能,研究人員推測受損的mtDNA復制可能觸發mtDNA依賴性免疫反應。但與其他mtDNA復制酶(如Polrmt、Rnasch1)缺失不同,Mgme1-/-細胞中ISG反應依然存在。相反,消耗解旋酶Twinkle或Ssbp1可抑制Mgme1-/-細胞中的ISG反應,表明持續的mtDNA合成是觸發mtDNA釋放所必需的。
對Mgme1-/-小鼠腎臟mtDNA進行測序,發現隨距離OH增加,序列覆蓋率下降,與之前腦和心臟組織中的復制停滯表型一致。深度測序分析提示Mgme1-/-腎臟中從OH起始的mtDNA復制事件增多,這可能解釋mtDNA依賴性炎癥的組織特異性。增加的復制起始可能導致脫氧核苷酸池耗竭,引起細胞核苷酸失衡和mtDNA依賴性天然免疫信號傳導。
通過液相色譜-質譜(LC-MS)分析Mgme1-/-細胞核苷酸水平,發現脫氧核糖核苷酸三磷酸(dNTPs)降低,核糖核苷酸單磷酸(rNMPs)顯著增加。消耗SAMHD1(一種脫氧核苷酸三磷酸三磷酸水解酶)可恢復dNTP水平并抑制ISG反應。消耗線粒體嘧啶核苷酸載體SLC25A33(支持mtDNA復制的嘧啶核苷酸線粒體攝取載體)也可降低Mgme1-/-細胞中的ISG表達。這些結果表明,核苷酸代謝紊亂 combined with altered mtDNA replication triggers mtDNA release and cGAS-STING-TBK1 signalling in Mgme1-/- cells.
Mgme1?/?小鼠的遲發性腎炎
圖2 Mgme1?/?小鼠的遲發性腎炎
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,Mgme1-/-細胞中核糖核苷酸三磷酸(rNTP)與dNTP的比率升高。YME1L缺失和用5-氟尿嘧啶(5-FU)抑制胞質胸苷酸合酶(均已知可觸發mtDNA依賴性天然免疫信號)也增加rNTP/dNTP比率。真核細胞中rNTP相對于dNTP過量存在,盡管復制聚合酶對dNTP高度選擇,但rNTP的錯誤摻入可能挑戰DNA復制,導致DNA鏈斷裂、基因組不穩定和自身免疫疾病。核糖核苷酸切除修復(涉及RNase H2)限制了核DNA中的rNMP含量,但線粒體中缺乏清除核糖核苷酸的機制,使mtDNA易受rNTP摻入影響。
通過水解末端測序(HydEn-seq)和堿性凝膠電泳分析,直接定量了WT和Yme1l-/-細胞mtDNA中的rNMP含量。結果顯示Yme1l-/-細胞重鏈中鳥嘌呤核糖核苷酸相對增加。堿性條件下,Yme1l-/-細胞mtDNA顯示不同的降解模式和更短DNA片段形成,表明對堿性的敏感性增加,提示rNTP摻入增多。Mgme1-/-細胞中也觀察到類似現象,重鏈中鳥嘌呤核糖核苷酸水平顯著更高,輕鏈中胞苷核糖核苷酸插入增加,兩條鏈中腺苷核糖核苷酸摻入減少。55周齡Mgme1-/-小鼠腎臟mtDNA對堿性和RNase H2處理敏感性增加,表明體內mtDNA rNMP含量升高。
在細胞衰老模型中,研究人員用羥基脲(HU)(胞質核糖核苷酸還原酶(RNR)的有效抑制劑)處理WT細胞,也觀察到mtDNA rNMP含量增加。RNR由兩個非同源亞基RRM1和RRM2組成,RRM2表達呈細胞周期依賴性,在細胞周期停滯的衰老細胞中停止,導致dNTP水平降低。由于mtDNA釋放有助于衰老細胞的促炎SASP,且mtDNA復制與細胞周期無關,研究人員推測改變的rNTP/dNTP比率和增加的rNTP摻入mtDNA可能觸發衰老細胞中的mtDNA釋放和SASP。
通過電離輻射(IR)或治療誘導衰老(TIS)處理人肺IMR90成纖維細胞,研究人員證實衰老狀態的建立(通過SA-β-gal活性和衰老相關蛋白標志物變化驗證)。代謝組學分析顯示IR或TIS后rNTP/dNTP比率增加。堿性凝膠電泳分析顯示IR處理后衰老細胞mtDNA對堿性和RNase H2處理敏感性增加,表明這些細胞mtDNA的rNMP含量更高。在地西他濱或多柔比星處理的衰老IMR90成纖維細胞及照射后的腎近端小管上皮細胞中也觀察到類似現象。
為驗證mtDNA rNMP含量增加是否影響mtDNA釋放和SASP,研究人員用脫氧核糖核苷補充衰老細胞。脫氧核糖核苷補充不影響衰老狀態本身,但顯著減少胞質mtDNA和mtDNA對堿及RNase H2處理的敏感性,表明rNMP含量降低。dNTP補充衰老細胞后,rNTP摻入減少,炎癥性SASP基因表達被抑制。這表明SASP基因表達依賴于衰老細胞mtDNA中rNTP摻入的增加。
在自然衰老過程中,研究人員對老年小鼠腎臟、肝臟、心臟和脾臟進行代謝組學分析,發現所有組織中rNTP/dNTP比率均增加,且對不同核苷酸有多樣化影響。從這些組織分離的mtDNA對堿性和RNase H2處理的敏感性較年輕小鼠增加,證明老年組織中rNTP摻入增加。
本研究使用的主要技術方法包括:基因敲除小鼠模型構建、細胞分餾和數字PCR(dPCR/ddPCR)檢測胞質mtDNA、RNA干擾技術、液相色譜-質譜(LC-MS)分析核苷酸水平、水解末端測序(HydEn-seq)檢測mtDNA中核糖核苷酸摻入、堿性凝膠電泳和Southern blot分析、體外復制 assays 使用重組蛋白、納米字符串(NanoString)技術分析ISG表達譜、免疫組化和免疫熒光分析。樣本來源包括:Mgme1-/-小鼠腎臟、肝臟等組織,原代和永生化MEF細胞,人肺成纖維細胞IMR90,以及衰老模型細胞。
本研究結論表明,核苷酸代謝失衡導致rNTP誤摻入mtDNA,引起mtDNA鏈斷裂和片段釋放,激活cGAS-STING依賴的炎癥反應和SASP。這不僅解釋了Mgme1-/-小鼠年齡依賴性腎炎癥的機制,也為線粒體疾病(如RRM2B突變引起的mtDNA耗竭綜合征)中的炎癥反應提供了分子基礎。老年組織中mtDNA rNMP含量增加進一步支持了mtDNA在自然衰老過程中促進炎癥反應的作用。這一發現對治療年齡相關炎癥性疾病、神經退行性疾病和癌癥具有深遠意義。
該研究由德國馬克斯·普朗克衰老生物學研究所、哥德堡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、劍橋大學MRC線粒體生物學單元、卡羅林斯卡醫學院醫學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系、弗萊堡大學醫學中心外科病理學研究所、科隆大學CECAD應激反應卓越集群等機構合作完成,發表于《Nature》期刊。
參考資料
[1] Ribonucleotide incorporation into mitochondrial DNA drives inflammation